新中国成立前,各项生活资料,除粮食、蔬菜、猪肉、禽类、果品等大多由农民自种、自养、自食外,棉布、食盐、酒酱、食糖、煤油、火柴以及锅、碗等日常生活用品全部由私商供应。
新中国成立后,自坛丘建立供销社起,国家对棉布实行统购统销,1953年9月开始发行民用布票,凭票供应,城乡居民每人每年8米,后因棉花减产,除棉布改为每人每年5.33米(16市尺)外,还发放一些棉花、棉线券。1960年9月起,对粮、肉、糖、烟、酒等17种生活用品实行计划定量供应,对部分工业品和副食品凭购货证、券定量供应或高价敞开供应。
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,部分商品逐年取消凭证、券和限量供应。1983年12月1日开始,棉布购销取消凭票供应。1984年11月1日,坛丘供销社百货商店开业,商场建筑面积1011平方米,内设棉布、针织、百货、文具、卷烟、糖果等专柜。1988年5月1日,供销社商贸大楼开业,商场内设棉布、百货、文具、烟糖、化妆品、五交化等专柜。是年,坛丘供销社销售总额2269.24万元,利润65.34万元。
一、烟、酒、糖、南北货
新中国成立前,坛丘集镇烟糖、南北货店有万昌祥、汝祥生、程祥泰、沈寿南、张金官、朱生官、陈三官等9家,经营品种有烟、糖、荔枝、桂圆、枣类、柿饼、花生等。酒酱店有洪振声、沈龙生、顾颂声、陈小山等5家,另外乡下小集市南塘港、东汲港各有2家。经营品种有白酒、黄酒、果子酒、酱、酱油、酱菜、食盐等。货源来自上海、杭州、苏州、嘉兴、盛泽、震泽、平望等城镇,酒酱大多从当地作坊购进。
新中国成立初,烟糖、南北货批发业务由百货公司经营,零售业务仍由私营商业经营。1951年11月,坛丘供销合作社成立后,开始对烟酒实行专卖,市场开始经营新品种。卷烟有上海产的前门、飞马、劳动、光荣、勇士等;杭州产的有西湖、利群、雄狮等品牌。酒类品种有糟烧、乙种白酒等。南北货品种与旧时相近。
1956年后,私营商业组成合作商店,坛丘分10个网点,烟南合作商店、副食品合作商店、酒酱合作商店、百货合作商店、东汲港和南塘合作商店、农村下伸点等。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,因农业连年减收,烟、酒、糖及其他副食品货源紧张,开始实行凭证限量供应,按吸烟、喝酒人数发券供应,每逢重大节日增加供应量。1964年,县烟、酒、糖业商店成立后,盛泽、平望等大镇设批发部,向外地调入部分商品,但卷烟货源仍较紧张,当时有部分农民自种烟草,自制土香烟抽吸。食糖货源也较紧张,每人每季度只供应0.5~0.75公斤。农民出售余粮和生猪可换购部分商品。酒类以瓶装为主,白酒的品种有苏洋、一滴香、醉蟹、人参酒等;黄酒的品种有糯米黄、甲级黄;另外还有五加皮、健儿啤、桔子汽酒等品种。
80年代后期,大部分商品敞开供应,香烟除国产烟外,还有外国烟(剑牌、万宝路、555牌)。酒的品种也大大增多,白酒除上述品种外还有高粱酒、红高粱、贵州醇、剑南春、郎酒、孔府宴酒、泰山特曲、张弓、双沟、茅台酒等。其次还有黄酒、葡萄酒和啤酒,品种繁多。食糖品种有绵白糖、沙子糖、红糖、冰糖、蜂蜜糖等。南北货的品种也较前多了几倍。
二、棉布、百货、五交化
民国时期,坛丘百货商店有陈铭、帅宝荣、平福清、谢立方4家,主要经营毛巾、牙膏、牙粉、牙刷、棉线、肥皂等商品。此外,还有流动小百货摊,销售小手帕、小镜子、板刷、棉线及各种小玩具等产品。
新中国成立初,帅宝荣在坛丘大庙前设小百货摊,经营童鞋、袜子、鞋垫、毛巾、针线、带子、玩具等,生意较好。另外还有流动百货船。1956年在私改运动中成立小百货合作组。1962年,合作组升为百货合作商店。合作商店成立后,经营商品扩大到被面、被单、床单、棉毛衫、棉毛裤、各种绒线、竹壳热水瓶、搪瓷用品等几百种。
1984年11月1日,坛丘供销社百货商店开业,经营品种有上千种,除上述产品外,还经营各种电器、箱包、钟表、铝锅等。1988年5月1日,坛丘供销社商贸大楼开业,原百货商店迁至商贸大楼,是年,生意十分红火,短短8个月就获利近8万元。1998年7月,坛丘供销社商贸大楼转制。
三、医药
新中国成立前,坛丘有5家药店,其中最早开药店的是童达人太祖父在南塘港开了一家药店。民国36年(1947年)药店从南塘港迁至坛丘镇西村,取名为“童仁泰药店”,当时为坛丘最大的药店,店面2间,雇用盛泽民医徐省三坐堂,后因徐省三年老由其子徐景藩坐堂,同时收坛丘王仁官为徒弟。
此外,还有王桔芳父开的志仁堂药店,二块头(李广和)家开的李广和药店,周荣成家开的周泰和药店、朱菊林家开的中西药店及作为地下党联络点的天源堂药店等。
新中国成立初,药店仍由私人经营。1956年,商业实行公私合营,药店组成合作商店,取名为“童仁泰门市部”,地点在明月桥北侧。药店主要经营中草药,兼营少量西药。1963年,药店更名为“集体商业药店”,由坛丘联合诊所的医生开药方,然后到药店买药,药店还代客煎药,并送药至病者家中。1966年,药店更名为“健民药店”。
70年代中期,西药供应品种增多,主要是消炎、感冒、止痛及肠道炎之类的常用药品。1979年,药店迁至银河路西侧,原坛丘供销社办公楼下。
进入80年代,供销社商业不断壮大,商业用房逐年增多。1982年,药店从原供销社办公室楼下迁至银河路东侧(坛丘旅社西边)。
90年代中期,药店供应分中草药、西药及保健品三大类,品种繁多,年销售额逐年增加。1996年,坛丘医药商店荣获吴江市“巾帼妇女示范岗”等荣誉。1998年,坛丘药店为方便顾客再次搬迁至银河路西侧(原坛丘信用社营业厅)。1999年,坛丘药店营业及库房面积180平方米,职工6人,年创利10万元。